这篇新闻文章讨论了当前L2(第二层解决方案)的格局,并提到了Taiko在社区中的声誉不佳,但被Vitalik多次提及。根据文章描述的现象,我认为L2的最终格局可能不是之前预想的几个主要L2占据主导地位,而是朝着整体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新的L2不断推出,对于生态市场的多样化肯定有所帮助,但这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赛道。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别和政策对着干”。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 流动性质押赛道存在着33%的“政策红线”,这不仅与个人意愿有关,还与去中心化的论调有关,因此流动性质押的业务规模是有限的。(而作为业务承接的下游赛道,则没有这个限制)
2. 作为每条链的基础业务赛道,DEX(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竞争格局,根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300多个DEX,可以说是行业中最内卷化的赛道。(可以想象一下,在二级市场中,在这个板块中我们的选择余地是相当有限的)
L2实际上具备了上述两个赛道的特征:
1. 多元化是其指导思想之一。
2. 数量众多,充分竞争。
我们很难否认,以太目前的一些发展方向受到了个人或某一主体的意愿的影响,因此多种Rollup的格局可以说是一种大概率的趋势。通过不断扩展执行层,可以更好地让以太主链发挥共识(安全)层的角色。未来可能形成一个以以太主网共识为核心的多种Rollup生态系统,包括目前链上的应用也开始逐渐向应用Rollup发展的趋势(近期ENS就有拓展至L2的提案)。
目前已经有近200个L2项目上线和未上线,但市场流动性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车道的不断扩散,可选择的车流空间变得非常多。因此,基于上述逻辑推导,在Rollup构建的上游可能成为本轮L2竞争的下半场。例如OP的超级链框架和ALT的模块化Rollup构建都属于这个范畴(ARB的Orbit计划面向L3,不属于该范畴)。
随着上游方案的完善,未来各种个性化的Rollup推出,实际上符合Vitalik所描述的L2生态系统的多元化补充。因此,对于一些新兴的Rollup项目来说,不能仅仅从基础设施能够解决的差异化需求来考虑是否值得参与,还需要考虑该Rollup在同质化竞争下是否具备突破的竞争能力。例如特定应用的Rollup,估值逻辑应该从应用业务端出发;而仅仅是执行层逻辑的基础Rollup,则需要更多地思考市场份额的竞争问题。
附图:ETH L2的前十TVL分布情况,已初步展示了这种均衡的多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