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起涉及虚拟币的诈骗案,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主角是一位年轻的“00后”大学生杨启超,他在境外公有链上发行了一种名为BFF的虚拟币,并迅速撤回流动性,导致投资者罗某损失了5万USDT币。一审判决杨启超犯诈骗罪,处以4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及3万元罚金。然而,在二审中,杨启超的辩护律师提出了无罪辩护,认为杨启超的行为符合平台规则,并且罗某应对虚拟币投资的风险有充分认知。
作为首例涉及虚拟货币的刑事案件,这起案件引发了法律层面激烈争论,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虚拟币市场的高风险性和监管不确定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但该案例中出现的各方论点代表了当下社会以及法律监管对待虚拟货币项目参与行为的观点和态度。
控方观点认为,杨启超通过创建虚假的BFF币诱使罗某充值5万USDT币后迅速撤资,实质上是骗取了罗某的资金。辩护方则表示,杨启超发行的虚拟币符合规范,撤回流动性是合法的套利行为,并认为罗某应对投资风险有充分认知。
受害人罗某则表示自己被骗,认为杨启超通过虚假宣传和快速撤资行为骗取了他的资金。
虚拟币市场充满了投机和套利机会,但也伴随着高风险。杨启超案引发的争议反映了虚拟币市场中存在的快速套利行为。投资者应提高风险认知,避免类似纠纷和损失。
虚拟币市场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运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更明确的监管政策和法院裁判规则,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