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sync发布Elastic Chain革新范式还是虚假需求

ZKsync发布Elastic Chain革新范式还是虚假需求
ZKsync发布Elastic Chain革新范式还是虚假需求

昨日,ZKsync宣布推出Elastic Chain,这是一个可无限扩展的ZK rollup网络。这个设想最早于2022年提出,原称为“无桥超链”。ZKsync表示,这一方案实现了ZK链之间的原生、无信任、低成本的互操作性。Elastic Chain并非某个新的L1/L2链,而是一种连接各ZK网络的解决方案。本文将解读Elastic Chain的功能与特性。

项目背景与初衷
以太坊以Rollup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图成功降低了交易费用、提升了交易速度和网络的处理能力。但随着Layer 2开始不断溢出,一方面流动性割裂,另一方面在各个链上“重复造轮子”致使产品良莠不齐,用户体验差。

虽然各类官方和第三方跨链桥旨在解决流动性问题,但首先跨链桥仍存在高昂的运营成本问题。ZKsync指出,因为跨链桥需要集成每个链上的流动性,成本通常转嫁给用户,高达交易价值的1%-2%。而且这一成本还将随着Layer 2数量的增多指数上升。ZKsync进一步指出,DeFi协议中金额最大的三个黑客攻击事件都涉及了跨链桥问题,损失超过20亿美元。

因此,ZKsync旨在创造一种方案,让用户使用各个链时无需通过跨链桥中转资金,实现用户无感的万链互联,只需要关注交互的产品本身。

Elastic Chain解读
根据官方定义,“ZKsync 3.0(弹性链)是一个可无限扩展的ZK链网络(包括rollup、validium、volitions等ZK方案),由数学保护,并与统一直观的UX无缝互操作”。那么弹性链具有什么特性,与例如Optimism的超级链设想之类的大一统解决方案有什么区别?

首先,在弹性链的特性包括有:
1. 无缝跨链使用:用户可以跨多个链使用同一地址,在与弹性链生态中的任意用户和智能合约交互时都只需要一个签名(而不用跨链桥跨链资金)。支持使用任意流动代币支付Gas费,也可以由DApp赞助使用户免费操作。
2. 弹性扩容:在经济学术语中,弹性指的是根据需求的增长按比例增加供给的能力,而在此处弹性架构指允许区块链通过添加新的实例来无限扩展容量,以匹配使用需求。随着更多用户的加入和交易的增加,系统可以继续扩展,而不会影响性能、可验证性或去中心化特性。
3. 数学担保:所有交易都由以太坊验证和执行,没有诚实多数假设。ZKsync表示,长远来看所有的交易由每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来验证。

Elastic Chain架构
Elastic Chain在架构上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各ZK链本身、ZK网关(Gateway)、ZK路由器(Router)。其中ZK网关是Elastic Chain的最关键部分,相当于在ZK链和以太坊主网中插入一个中间件,向各ZK链收费,然后代替以太坊进行一定数据处理再发布到Layer 1上。

ZKsync表示,通过加入Elastic Chain,各ZK链能够更快获得最终性,L1降低了验证成本,并且各链独立,能够随时退出Elastic Chain。

但加入Elastic Chain并非免费,ZK网关由一组去中心化、无信任的验证者来操作,验证者需要付出某些ERC-20代币才能参与验证(例如,可能是ZK代币),而验证者将对发送到网关的数据进行收费。

竞品对比
ZKsync在四个方面与其他一体化解决方案Superchain和AggLayer进行了比较,Elastic Chain“完胜”。具体角度和数据如下:
1. 可验证性:用户可以使用消费类硬件验证所有链的有效性,例如手机等。
2. 共享互操作性:链间的互操作延迟,使用共用的最终性机制来替代结算过程(如共享序列器),允许同步交易,因此链间的时间延迟在所有情况下都是0秒。ZKsync表示,OP Stack尚未发布任何跨Superchain进行快速跨链资产转移的设计。(Odaily注:Elastic Chain方案因为是各个链自己进行链上计算,然后把结果交给ZK网关,各个链之间其实互不关联、影响,所以不存在链间延迟的问题。)
3. 原生互操作:独立链无需相互信任即可单独结算的互操作时间。
4. 吞吐量:使用了Uniswap进行了TPS测试。

ZKsync想要干掉以太坊?
从直接结果上来看,Elastic Chain似乎是当前L1、L2泛滥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发链门槛越来越低的当下,原有协议采取的路径是随着链的增加不断新增支持的网络,而基于Elastic Chain,原有协议便能直接链接到新加入该网络的链和项目,节约了开发和宣传资源。对于用户而言也无需在各链之间使用跨链桥转移资金。

但更深入一层,Odaily星球日报认为这更体现了Crypto生态发展已经走入了囹圄,在硬件和底层技术没有突破的前提下,只能牺牲一些要素和原则换来所谓体验的提升。

首先,跨链桥运营成本将随着Layer 2的增多而指数上升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用户并不会也不需要在非常多的链间跨链。当前资金和用户主要堆积在少数几个链上,很多链已是鬼城,免去跨链的步骤就能使用会为这些鬼城上的应用吸引来更多用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Layer 2即使增加再多,只要没有充足吸引力的产品,用户就基本没有向其跨链的需求。让本应“该死”的生态和网络隐入烟尘,而非为其强行续命。

再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各个Layer 2选择使用以太坊主网作为DA或结算层?除去以太坊的地位正统性外,去中心化也是一大关键。以太坊并非不能提升其性能和降低费用,但仍需要有人坚守这一根本原则。从21年Solana被称作“机房链”,到最新号称达到10万TPS的MegaETH(但具有超高的硬件要求,并且一次只有一个排序器活跃),中心化程度越来愈强。

最后,以太坊作为结算层坐镇中央收税,各Layer 2诸侯藩镇割据的局面可能为此所改变。不论是Elastic Chain或者将来某个竞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一些小型的生态为了获得流量和资金,将不得不加入网络并向这个中间层纳税,而以太坊的Layer 2收入将依靠于这一最终的霸主,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不过最后有一个好消息,倘若最后要求使用ZK代币作为验证器入场门槛,ZK可能有救了。

Related Post